第四百零五章 等你二姐毕业了,我就带你们坐飞机去海边旅行(1/2)
8月31号,沧城中学开学前夕,许承安和三女也搬进了小洋房,正式开始了半个城里人的生活。
这次新居喜庆许承安没有像在村里盖砖石房那样大张旗鼓,那会他重生后刚崛起没多久,需要趁着迁居大宅子提升一下自己在村里的地位,同时拉拉和周建国等人的人脉关系,可是现在他在村里的声望早已不可动摇,人脉也是牢固得很,就不需要那么高调了。
他甚至没有邀请任何人,和三姐妹悄悄地住了进去,一切从简。
虽说没有大宴宾客,但还是得有点仪式感的,至少得在小洋房这边做新居开伙,做第一顿饭。
农贸市场。
“住城里买菜可真方便啊,出门几分钟就到了,这个农贸市场比镇上菜市场大得不是一点半点!”
许承安和三女在市场里逛着,施秋玲看得眼花缭乱。
施秋宁补充道:“城里卖海鲜的地方也多,镇上就没几个海鲜档!”
施秋晴看着海鲜档标注的价格,皱起了眉头:“今年的海鲜可真贵啊,咋比往年一下子贵了那么多。”
许承安随口道:“今年郭嘉把水产品购销全面放开了,价格随行就市,黑省地处内陆,我们沧城更是省内离海边最远的地方,海鲜咋可能卖得便宜啊!”
海鲜价格在85年是个节点,由于郭嘉政策的关系,很多海鲜价格都大幅上涨了。
以苏省为例,83年市场上的带鱼零售牌60块每担,85年就升到了120块每担,就是个典型的例子,而且这还是海边产地的价格上调,换成内陆省份可想而知。
“以前人们嫌海鲜没啥油水,加上郭嘉统购的关系,才卖得便宜,但是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有钱了,自然就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,今年水产品统购刚开放,以后这海鲜海鲜的价格还得上涨呢!”
许承安分析一波,把施秋玲给崇拜得不行:“二姐夫,你咋懂得那么多东西啊?”
许承安哈哈一笑:“多看新闻和报纸,知道的事自然就多了,水产品统购统销开放是今年国院在一月份发布的,叫做《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》,和水产品一区取消统购统销的还有农副产品,包括木耳,以后实行的就是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了!”
施秋玲不明觉厉,却还是好奇问道:“二姐夫,这有啥区别啊?”
许承安耐心地给她解释:“区别可大了,以前咱必须卖给公家,再由公家卖到市场,收多少钱,卖多少钱都是公家决定的,卖得不贵,买得也不贵!”
“可是统销统购今年才开放,我们厂子不是早早就收木耳了吗?”
施秋玲还是有些不懂。
“没错,我们厂子早就收木耳了,但进入市场流通前还是得通过公家,才能进入市场,不能直接从厂子投放到市场卖,但是现在可以了!”
改开前沧城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情况是耳农—公家—市场。
改开后到85年前则多了一种情况,耳农—加工厂—公家—市场,两种情况并存。
85年后则变成了耳农—公家—市场,或耳农——市场,耳农——加工厂——市场,三种情况并存了。
换句话说,可以卖给公家,也可以跳过公家,直接投放到市场上卖。
85年前,厂子的黑木耳得先供应沧城本地就是这么个道理,直到本地饱和了,公家那边说我吃不下那么多了,你自己处理吧,剩余的才能卖到省会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,它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。
比如以前东方红拖拉机滞销,厂家库存大量积压,偏偏有钱的民众没有指标买不了,这就很矛盾。
还有黑木耳等农副产品,有些本地产能过多的,却没法卖到有需求的更大的市场。
后来郭嘉也发现了其弊端,所以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。
当然了,计划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也是起到了作用的,如果当时没有计划经济的话,很多人都得饿死,只是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国情了,不得不淘汰而已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