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花海(2/2)
言峥声音平缓,“另一个跟我妈一起火化了。”
猝不及防揭到他伤口,叶问夏歉然:“不好意思。”
言峥一笑,“没必要道歉。”
他早已坦然接受他们的离开,在山顶那天,或是更早。
......
七八个人纷纷落坐,阿姨进来,分享为什么将他们叫到二楼来参观的原因。
“放心哈,没有套路也不会卖东西,想买我还不卖,卖了明天就没得讲了。”
阿姨幽默的话逗得大家纷纷笑起来。
“为什么叫大家来二楼呢,一来是等菜无聊,听完下去菜已经好了,二来是想跟各地旅客朋友分享我们藏族这些年的生活变化,让大家多多了解我们藏族文化。”
叶问夏带头鼓掌,“好。”
阿姨笑眯眯的,“各位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我家的客厅,餐厅是我开的,房子是自己的,所以在一个巷子里面,各位都去过藏族人家里吗?”
叶问夏:“住过民宿。”
言峥上身靠后,侧目看她。
女孩做得笔直,像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,积极回答老师问题。
“我家在拉萨算一般的,当然也有差一些的,能有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补贴。”阿姨开始分享这边与都市的不同,“在拉萨做小生意是不需要交税的,经济困难可以申请金卡银卡贷款,一年还的利息也很少,就是先保证你改善生活,富起来。”
“在拉萨,产后假期是一年,带薪的。”
旁边人发出惊叹,叶问夏又撚了颗小麻花,“慕了。”
说完她又反应过来,“我男朋友都没有羡慕这些干嘛。”
言峥撚了撚金刚结的绳子。
介绍完藏族一些基础的风俗文化,阿姨走到最左侧,示意大家看照片。
“这张照片上的是我公公,中央民族大学西藏第一位大学生,当时他骑马到成都,从成都坐火车进京,受到□□总理的接见,我公公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巩固藏汉文化,藏汉的文字翻译,我的汉语全都是公公交的,每天十个字,这样慢慢学会的。”
“学会汉语没有地方施展,所以我就开了这家餐厅,给贵客朋友看看分享这些年生活环境的变化,大家如果有朋友来旅游,确实吃不惯藏餐但又想参观藏族家里,就可以过来,跟工作人员说明只参观不吃饭就行,汉藏一家亲嘛。”
叶问夏晃晃手里的金刚结:“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。”
“对咯!”
阿姨示意大家看下一张照片,“这是所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探险员签名,这边这位就是电影攀登者黑牡丹的原型,第一位女子攀登者,全程不戴氧气瓶,不畏艰险,从北坡上去,将国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北边山顶,现在珠峰北边就是属于我们国家,另外一边属于尼泊尔。”
“下来之后五根脚趾都冻掉了,现在已经去世了。这边第三位就是我的婆婆,第一批女子珠峰登山队的。”
叶问夏听得入神,当切身面临文化输出时,方知这背后的困难风雨和国家的伟大。
在几十年前那样的艰苦条件下,这样一行勇敢的人克服不知多少困难,才能攀上那座世界第一高峰。
不到拉萨,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他们这一勇敢伟大的故事,也无法想象在多年前,先辈们怎么样的呕心沥血建设祖国每一片土地,这样的精神影响到他们下一代,由他们传颂出来,流芳百世。
她不禁动容,正要从包里拿纸巾身侧人已经递过来。
“谢谢。”她拭去眼角的湿润。
“这个是千年灵芝,经过专家鉴定的,现在要吃的话都可以直接吃。”介绍完前面重要的人物事件和民族习俗,阿姨将灵芝拿起来展示,玩笑道:“但我现在肯定不吃,吃了明天讲什么呢?”
众人再次被阿姨三两句话逗笑。
“在藏汉文化里,灵芝是有灵性的,等会大家可以摸一摸,保佑大家平安健康。”阿姨又拿出黑色类似鹦鹉嘴的石头,“大家猜猜这是什么?”
叶问夏举手:“鹦鹉螺。”
阿姨:“回答对了,这就是桑海沧田的一个见证,鹦鹉螺是生长在海里的,原来这边就是海,珠峰山脚遍地都是,当然现在没有了,差不多已经是化石了,你们看这是右旋螺。”
右旋螺这个叶问夏听过。
因为地壳运动磁场原因,右旋螺已经少见,现在基本都是左旋螺。
“刚刚赠送给各位的是金刚结,已经在扎基寺开过光,可以挂在包包或者车上。”阿姨热情好客,又拿出洁白哈达,“赠送各位一条哈达,想带走的可以带走,不想带走的可以放在位置,带着走出这个门就可以了,扎西德勒。”
众人不约而同地回:“扎西德勒。”
叶问夏起身,“我们去摸摸那个灵芝吧。”
言峥:“好。”
千年灵芝的手感介于软硬之中,她多摸了两下,然后碰碰言峥的手。
言峥笑问:“怎么了?”
“把我的好运传点给你。”说着又碰了两下,用刚学会的藏语,“扎西德勒。”
言峥神色一动,攥住她要收回的手。
叶问夏被惊了一下,但没挣开,只是仰头看他,“干嘛?”
言峥攥着的手松了些力,似怕拉痛她,但也没松开。
灯光下,她双眼亮晶晶的,宛如璀璨星河。
言峥低低开口,征求同意:“能不能牵你的手,一直到酒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