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 太子妃(1/2)
第71章太子妃
太子妃入东宫那日,满城灯火辉煌,黄昏下,亲迎的车队自延兴门入城,一路向南拐上朱雀大街,浩浩荡荡的仪仗绵延拖得数里长。
落日熔金,浮华迤逦,满京城都在为太子娶妻的排场震动。沿街挤满了瞧热闹的百姓,个个伸脖顾盼,想要一睹太子殿下的风采。
一片欢腾中,也有人独具一格,偏要拿捏起忧国忧民的腔调:“这般奢靡浮夸,当年圣上迎皇后都不及如此......”然而正说着,亲迎队伍中的礼官沿街撒起了金瓜子儿,众人哄笑着去抢,说话的人望之眼热,忙回身挤进人群中,再多的话也咽进了肚子里,回过头来,便全忘了。
总之这场盛事的热度很高,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妃的身份,百姓们并不管圣贤书上如何说,只是天然地对帝王家艳闻报以切切窥伺的热情,明面上不敢说,私底下却波涛翻涌。
朝臣们的态度就比较微妙了,如今东宫羽翼渐丰,朝野上下关键位置上都有太子的亲信,谏官们的异议激不起像样的声浪,纵然老臣们颇有微词,也只得暂且保持沉默,操着复杂的目光,审视着这桩婚事落成。
太子成婚,也如寻常人家一样摆筵席,只是这筵席摆在东宫的嘉德殿,正中那云龙纹髹黑漆的宝座上,坐的是当朝天子,喜庆的气氛便让渡给了庄重。待行过大礼,太子向列席的宗亲们回礼致意,便可以全身而退,由礼官们簇拥着,佯佯向后面的丽正殿行去。
前殿上,皇帝略饮了两盏酒,便如每一位看孩儿成婚的父亲那样,悲喜交集,欣慰中逐渐涌起岁月催人老的感伤。擡眼望着铺天盖地的红艳艳,忽然望出了一丝泪意,酒盏往案上一顿,便回宫往三清阁寻先皇后说话去了。
天子出行,銮驾左右羽林营寸步不离,北衙两营统领亲自出马,将圣驾送入延英门,确认一切无虞,统领方才吁了口气,牵马回身,却在夹城里停了下来,偏头向南眺望,目光无比怅然。
边上的亲随有些摸不着头脑,东宫到大明宫不到半里路,哪里值得上峰忧心忡忡?他凑上前问:“段将军,有何不妥?”
领头的正是段郁,他新官上任,一顿雷厉风行的整肃,手上两万北衙禁军不说脱胎换骨,也依稀有了往日精锐之师的模样。闻言错眼一瞧,身后两队禁军甲胄寒光凛凛,正肃穆地等待军令。
段郁无由火起,冲众人大手一挥,“愣着干什么?今晚没差事了,都给本将军回东宫吃席去!除了在各门上站班的,其余的都喊上,有多少去多少!”
亲随呆了呆,“段将军,今夜含光门内待命的至少有三百人......”
“都去!”段郁乌眉灶眼地嚷嚷,“本将军亲自督巡,你们只管上东宫敞开了吃,都不必随份子,本将军一应替你们安排好。”不容拒绝,反正是把人统统轰走了。
周身渐次静下来,城楼上琉璃瓦的歇山顶间挑着一轮弦月,清晖遍地,宫城里无处不见红绸彩灯,只有这丈余宽的夹城中还是寻常夜色。宫墙下,段郁挪着失魂落魄的步子,完全是一副情场失意的风貌。虽然做了许久的心里建设,但亲眼见证这场烈火烹油般的婚仪,还是让他无法接受。
心爱的女郎成婚了,新郎不是他......段郁无声地呜咽,伤心中带着一丝恶趣味地想,三百多壮汉去吃席,吃不穷东宫最好也闹起点阵仗,闹得前后殿都不安宁,太子殿下还有兴致做其它吗?
深一脚浅一脚地踱到兴安门上,转身时不经意一瞥,恍惚见到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,打横从夹城中窜过去。
段郁霍然凛神,问门上站班的禁军:“那是什么人?”
禁军茫然摇头,“将军问谁?今夜除了陛下回銮,并无旁人入宫啊。”
难道是他眼花了?段郁不敢大意,略一踯躅,还是旋身往回走,一路查问值守的禁军,都说没见过闲杂人等。见问不出什么,段郁只得作罢,反复叮嘱禁军醒神,一步三回头地退出夹城,上别处巡视去了。
结果到第二日,当真出了怪事。
黎明时分,天幕如墨,唯有东边隐隐透出熹微的光,忽然有团刺目的光焰划破天际,像一簇炽烈燃烧的火球,从天而降,拖着长长的焰尾,轰然朝重重宫阙间坠去。
城楼上木着脸站班的禁军登时惊掉了下巴,狠命揉了揉眼睛,确认不是在做梦。
“那......是个什么玩意儿?”禁军颤抖着擡起一根指头,问边上的同伴,“别不是要掉在宫里吧?”
紧接着一声雷鸣般的巨响,伴随隐约的震动,众人骇得不知所措。正惶惶然,宫人们稀碎的扰攘声随冷风飘到了城楼上,给了禁军们最好的答案。
不消说,那不知所谓的天火,果然是坠落在禁中了!
整座都城迅速从昨日的余韵中清醒过来,出乎意料,朝野上下最先来宫门上求见的,竟然是胡子花白的太史令,并两名灵台郎。
太史令年纪大了,走起路来仍然脚下生风,得了召见,风风火火入了宫禁,与皇帝一通密谈后,直奔太液池畔,指使百十来个内侍潜下太液池探看,终于在傍晚时分,从池底挖出来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头。
说是石头,也不尽然,因为捧在手中掂量,总有类似大小石头的数倍重。再细细看,那“石头”生得有棱有角,方圆两尺余,黑里透红、红中又带着金斑,触手滑润,总之怎么看都不似凡间物。
太史令仔细端详完,颤颤巍巍地朝上首的皇帝拱手,“陨星如雨,坠地为石,此乃阴迫阳之象,大大的凶兆啊!”
星陨落石的动静太大,消息遮掩不及,很快便传开了。第二日早朝,此事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群臣议论的核心,天降灾异啊,这是对江山社稷的示警,上至天子,下至百官,无一人不惕惕然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