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开局给秦皇汉武盘点历史典籍 > 如无意外 朱棣:他真想要造他老子的反……

如无意外 朱棣:他真想要造他老子的反……(1/2)

目录

如无意外朱棣:他真想要造他老子的反……

【明朝灭了元朝,但蒙古人随着元朝灭亡而退出中原,却并没有就此消失,而是依旧在北方不断骚扰中原腹地。】

【明朝初期,尤其是明太//祖朱元璋时期,为巩固边疆,朱元璋放弃了宋元以来“重文抑武”传统,恢复分封制,赋予皇子军事大权,形成“亲王守边”的国策——他对北方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,核心是通过分封“塞王”,即镇守边疆的藩王,及其家族轮替戍边的制度,以巩固边防、抵御北方蒙古势力,即胡人势力。】

【朱元璋要求镇守边疆的藩王每年率军出塞,安抚和整顿军队,为将来与北方游牧民族——即与胡人的大规模战争做好准备。

当藩王的嫡长子成年后,从边疆调回封国,父子轮流交替戍边,往返于塞上,统领大军,以磨炼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作战能力。同时,父亲出塞戍边时,儿子留在封地治理内政;儿子出塞戍边时,父亲则返回封地坐镇。】

历朝众人都在仔细听这段话,思考其可行性。

朱元璋则是一边点头一边心想,派他儿子们去驻守边塞,倒是也可行,但跟着他打天下的这些老伙计们干嘛去了?

总不能是待在朝中颐养天年吧......

朱元璋不由得暗自啧了一声。

【其实朱元璋这么做,也有他没多少人可用的原因在,因为朱元璋几乎把明朝的开国大臣们给砍了个干净。】

朱元璋:“”

你说说,这不就尴尬了嘛。

朝堂之上也是骤然一片寂静无声,众大臣齐刷刷看向了朱元璋。

——怎么个意思???

“咳。”

朱元璋清清嗓子:“这不可能,诸位都是有功之臣,朕有什么理由砍......不是,朕怎么可能这么做——”

【建国之初,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,洪武五年,即公元1372年,朱元璋就作了申诫公侯的《铁榜文》;洪武八年,即公元1375年,又编了《资治通训》,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,勿欺、勿蔽。】

朱元璋:“”

天幕你要不要说的这么“及时”!

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啊?

【洪武十三年,即公元1380年,又编了《臣戒录》。——其中编纂记录了历代诸侯王、宗室、外戚、宦官等群体中,犯下叛逆、不忠、违法乱纪等罪行的人,共计212人,以此来教育他的臣僚。】

【洪武十九年,即公元1386年,又颁布了《志戒录》,这本书选取了汉朝、唐朝、宋朝三个朝代中,臣子犯下叛逆、不忠等罪行的案例,共计一百多件,赐给群臣、教官和学生,让他们学习并讲授这些案例,以便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,引以为戒。】

汉唐宋:“”真会啊。

【这些还只是“书面”上的告诫和约束。】

【实际上,朱元璋还对许多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,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重原因,和赵匡胤的“症状”类似,但比赵匡胤要严重许多,这其中既有朱元璋个人的性格和政治理念等因素的影响,也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等原因存在。】

听到这里,嬴政不由得哼笑一声。

这岂止是和赵匡胤类似,和那汉高祖刘邦不也一样。

说到底,还是脱不开“权力”二字。

【“功臣多骄纵,不知君臣之分。”】

【这是朱元璋曾说过的一句话,可见他对功臣的不信任,还有就是朱元璋出身贫苦,早年经历坎坷,如当过和尚又当过乞丐等,这种经历使他性格多疑,对权力极度敏感。他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性,因此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人都充满戒心。】

【再有就是巩固皇权的需要——如明朝建立后,许多功臣掌握军政大权,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。这些集团的存在可能架空皇权,甚至发动叛乱,以及一些功臣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和私兵,会形成割据势力等。】

【所以为加强中央集权,以及将权力平稳传递给子孙——如太子朱标及其后代,以防这些功臣集团可能在朱元璋死后,对他年幼或弱势的继任者构成威胁等等,都会促使朱元璋采取手段以清除潜在威胁。】

【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案件是“胡惟庸案”和“蓝玉案”。】

原本朱元璋在听着的时候还想解释一二,但现在,朱元璋逐渐不说话了,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。

朝堂上氛围也逐渐凝重......

不少大臣面面相觑,脸色都不怎么好。

尤其是听到这里被提到名字的两人——

偏偏是在这个时候,在早朝之际......

他们这些人可都是被“圈”在了朝堂之上,万一有点什么,可都是要“听之任之”了。

所以听到自己名字的两人,直接就跪了下去。

但这会儿两人还都振振有词,觉得按照天幕说的,他们这纯粹是被“误解”了啊!

【胡惟庸,明朝初年宰相,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。】

“什么?”

别说胡惟庸的声音戛然而止,就连朱元璋都有些惊讶。

“最后一位宰相”是什么意思?

【胡惟庸为相多年,凭着明太//祖朱元璋的宠信,瞒上欺下,结党营私,为所欲为。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,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,皆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。】

【于是洪武十三年,即公元1380年,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,屠灭三族,连坐其党羽,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。以后又几兴大狱,使“胡惟庸狱”不断牵连扩大——】

【到洪武二十三年,即公元1390年,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“交通谋反”被赐死,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。

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,全家被贬到四川,他也病死于途中。】

【此案共延续了十年之久,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,共三万多人。】

【胡惟庸被杀后,明太//祖朱元璋遂罢宰相,宰相没了,皇帝直接管理六部。】

【顺道说一句,宰相的消失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,与此同时,朱元璋在地方上也进行了改革——原先地方上的最高机构叫“行中书省”,改革之后,则是换成了三个部门,分管民政,军事和司法,相对应的就是承宣布政使司,都指挥使司,以及提刑按察使司,这三个部门互相牵制,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“三司”机构。】

【除胡惟庸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,还有就是洪武二十六年,即公元1393年,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,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,并由吏部审讯。三天后,朱元璋将蓝玉处死,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。】

【蓝玉下狱后,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、鹤庆侯张翼、舳舻侯朱寿、定远侯王弼、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、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。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,仅列入《逆臣录》的就有两万五千人。】

【经过几次清洗,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,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朝中渐渐无可派之将,可不就得儿子们顶上了。】

【不过没关系,毕竟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儿子多,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的藩王就有十三个之多,这些藩王各自镇守险要的关隘,控制重要的军事要塞,辅以经验丰富的将领,拥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权,地位与中央派遣的抚军,即朝廷将领相当。】

【一定程度上,这些藩王们在塞外沙漠地带建立防御工事,营垒相连,形成了纵深防线,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。】

胡惟庸等说不出话来了,听得冷汗直流。

甭管天幕说的这些究竟是不是真的,但至少都有“理由”可循,他们还怎么辩解申诉?

再看朱元璋的脸色,可就舒心不少。

而且就着天幕说的这些,心中思量可不少——

反正是早晚都有做的事,现在做又何妨。毕竟天幕都把机会递到他眼前了,不抓住岂不是可惜?而且比起天幕所说的,若是他的这些老伙计们能认清局势,主动识时务,确实还能安享晚年,这可比天幕说的结局好多了。

这么想,朱元璋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开恩且良善了。

而且天幕说的有一点正中他心思——就是为了他的继任者,朱元璋也要早有准备才是。

所以天幕此时说的这些,可真是大大帮了他。

想必等这期天幕结束之后,现在立于朝堂上的这些人,就知道该怎么做出选择了。

朱元璋如此思量着,还有心情想天幕说的那“锦衣卫”是什么,听着倒是个不错的机构。

还有这分封的藩王,也是可以考虑一二——

【不过明初通过分封藩王构建边疆防御体系的战略思想,试图以血缘纽带解决边疆忠诚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有效抵御蒙古等外族,但朱元璋希望塞王“屏藩皇室”,可赋予过大的军权反而也能威胁到皇权。】

【其依赖宗室军事化的模式与中央集权存在根本矛盾,所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宗室军事化尝试。】

朱元璋:“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